文苑擷英

曹川 散文——《鄉愁,記憶猶新的往事》

作者: 曹川     時間: 2023-03-27     點擊: 查詢中   

鄉愁,記憶猶新的往事


露是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。少小離家幾十載,歲月匆匆遠去,時光似水流。故鄉的人,故鄉的事,故鄉的一枝一葉,一草一木,全都鐫印在我的心中。每當夜深人靜明月當空的時候,當年的那些人和事,景和情,便會一個接著一個,從記憶的長河中浮出水面,尤其是童年的那些事,如今我都難以忘懷,這也許就是常說的鄉愁。

什么是鄉愁?鄉愁就是老家的火炕。老家灶房的火炕連著鍋頭,關中人把它叫鍋頭連炕。鍋頭連炕的最大好處就是冬天不用引炕,每天做飯時只要風箱一響,火炕就熱了?;鹂皇顷P中的人們冬天取暖的最佳選擇。小時候冬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,把鞋一脫趕緊先上炕,把凍了一早晨冰溜溜兒的腳塞進被窩里,不一會兒,腳就暖熱了。腳熱了,母親把飯也做熟了,吃過兩碗,渾身上下全都熱火了。

數九寒冬,外面的雪下得就是再大,空氣再冷,家里的火炕總是熱乎乎的。娃們早上起來后便在火炕上蹦過來跳過去地玩,大人們吃飯時都喜歡圍在火炕上。到了臘月二十八九,各家各戶都為過年作準備,風箱拉個不停,鍋洞里的火越燒越旺,火炕越來越熱,燙得人不得不將被褥揭起放到一邊,否則,被褥和炕席就會冒煙。

正月初三親戚來家里拜年,姑夫爺、姑夫、姐夫進門后先脫鞋上炕。飯菜做好后用木盤端上來,大家圍在火炕上,相互敬著酒就著菜,一邊吃著臊子面,一邊拉著家常,談論著莊稼的收成和國家的大事。奶奶舊社會嫁到窮人家,由于家中人口多,經常吃不飽穿不暖,1949年后才翻了身。親戚們聽了奶奶的訴說,都夸她老人家憶苦思甜不忘本,思想進步口才好。大家你一言,我一語,拉不完的家常話,溫暖的火炕上真是其樂融融。

什么是鄉愁?鄉愁就是母親烙的起面鍋盔,搟的方方子。今天街上的飯館里也有鍋盔饃,但卻吃不出母親當年做的那個味道。小時候只要一放學,就趕緊往回跑,一進門就看見母親烙的起面鍋盔放在案板上,那鍋盔饃是用麥秸火烙的,焦火兒上得均勻好看,饃皮又薄又酥脆,咬上一口噴香。我參加工作后每次回來休假,母親知道我在外面吃不到麥秸火烙的饃,臨走前,她總要烙上一個大鍋盔,切成小塊,將我的挎包裝得滿滿的。

一說起方方子,生活在長安東邊農村的鄉黨們都非常熟悉,那就是四四方方的面片子。方方子有純麥面做的,也有用麥面和菠菜或苜蓿攪合在一起做的。在舊社會,方方子也不是天天都能吃,只有家里來了貴客,才能吃上一頓。那時候天天盼著家里來客人,放學后走在回家的路上,心里想著今天家里肯定有客,結果是回家后叫人失望。

什么是鄉愁?鄉愁就是老家的老杏樹。老家小院里有一棵老杏樹,它根深腰粗,枝繁葉茂,果實水分飽滿,香甜可口。每逢春天到來時,那一朵朵的粉紅色的花兒散發出芳香,給小院里增添了幾分喜慶的色彩和味道。農歷四五月杏黃了,一疙瘩一串串的果實掛滿枝頭,米黃色、金黃色、深紅色的果實,把人盯得直流口水。南邊的鄉黨們去后嶺上割麥子,來回從杏樹旁邊路過,都停下來用石頭打,搭人梯用手折,相互之間分享著杏兒給他們帶來的香甜美味和豐收的喜悅。

炎熱的夏天,老杏樹如一把遮陽傘,用它那高大的身軀和茂密的枝葉,遮擋住了火辣辣的太陽。我在樹下讀書學習,母親在一旁做針線活。吃晌午飯的時候,六嬸三嬸四嫂子她們端著飯碗串門,她們在老杏樹下邊吃邊拉閑話。到了晚上,隔壁的大伯二伯,對門的四爺,以及左鄰右舍的鄉黨們在老杏樹下抽著旱煙,喝著沙果葉子茶,說東道西,諞歷史,拉家常,那時候的老杏樹下,成了鄉鄰們娛樂、談天、閑聊的俱樂部。

什么是鄉愁?鄉愁就是老家的那些洋槐樹。老家的莊子周圍,長得全都是洋槐樹,它們好似一道天然的屏障,又好像一道高高的綠色圍墻。每年五月前后,洋槐花綻放后散發出的香味,半個村子都能聞到。村東頭、村西頭的鄉黨們相互之間奔走相告:“曹家的洋槐花對外開放了,趕緊快走!摘花去了!”大人娃們端著梯子爬上樹,有的拿著鉤子勾,用鉤子擰,有的人直接爬上樹去用手折,大家爭著搶著采摘,有時候為摘花就吵起來了。洋槐樹上樹下,莊子周圍,有說的有笑的,有吵的有鬧的。當年的人和事,當年那景和情,如今我還記憶猶新,可嘆的是歲月早已遠去,光陰不再回來。萬言千言敘說不完的往事,只能化作兩個字,那就是鄉愁。

什么是鄉愁?

鄉愁就是說不完道不盡對故鄉的情思,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慨,鄉愁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時的喜悅,鄉愁是鄉鄰們在一起閑諞時東拉西扯的歡樂,鄉愁是抹不掉對逝去的長輩們的懷念,鄉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的眷戀。歲月走了,留下的是回憶,光陰去了,剩下的是思念。明月因鄉愁而圓美,鄉愁因明月而令人沉醉。記住鄉愁,就是記住我們的故鄉。記住鄉愁,就是記住我們民族的根。

(黃陵礦業  曹川


上一篇:范軍芳 攝影——《春雨知時 山桃含笑》 下一篇:呂建 散文——《在春天里發芽》
一级A片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