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管理
黃陵礦業機電公司:內部改革催生產業隊伍建設新業態
初春的子午嶺萬物復蘇,生機盎然。位于黃陵縣店頭鎮的陜煤黃陵礦業機電公司機修車間一片繁忙景象,加工過的設備零配件整齊地擺放在一起,工料運送車來回穿梭于各車間之間,師傅們圍在一起商量著設備檢修方案。
“以往綜采設備調試過程中,需多次開啟泵站調節水壓,存在安全隱患且浪費水,自從有了自動水循環冷卻裝置,大型設備冷卻調試效率較以往提升數倍,而且調試水可重復使用。”該廠質量服務部主任李海清介紹。
今年49歲的李海清是從一名普通檢修工成長起來的省勞動模范、產業工匠、煤炭行業技能大師。他和團隊先后完成科技創新80余項,“五小”發明260余項,帶出徒弟100多人,累計為企業創造效益千萬元以上。
“勤于鉆研就能成長,成長了就能享受紅利。”像李海清這樣通過實干一步步蛻變的產業工人不在少數,是該公司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一個縮影。
讓產業工人“學有所獲”
“從沒想過我也能成為一名管理人員。”今年36歲的潘博談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說,“公司的人才成長機制成就了我。”
2018年至今,潘博先后參加礦業公司和機電公司技能大賽均獲電工組第一名,獲得參賽獎勵近萬元,而且多次被評為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和安全先進個人,2021年被聘為供電所副所長。
近年來,機電公司大力實施“高技能隊伍素質提升工程”,全面推行“理論學習+實操練兵+考核兌現”的人才培養工作機制,堅持每月組織開展一次理論考試,每季度組織一次崗位練兵,每年舉辦一次技能大賽活動,并分別為考核成績前三名職工進行物質獎勵,全面激發職工干事創業的能動性。
“高質量發展關鍵在產業工人隊伍,要給予他們成長出彩的舞臺。”該公司經理徐建軍說,“我們嚴格落實人才津貼兌現政策,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的職工每月進行獎金補助,讓產業工人真正得到實惠。”
建立健全“三項制度”
2022年12月28日對于支架車間班長季國凱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,他發明的液壓支架閥組快速安裝機獲得了3000元獎勵金,并且以自己名字命名創新成果。
2018年始,機電公司將職工“五小”年度評審會改為季度評審,縮短了評審周期,每季度由工會組織牽頭落實,季度末對職工“五小”項目進行評審,對獲得前三名的職工進行獎勵,同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創新成果,讓職工獲利又得榮譽,極大地激發職工自主創新積極性。
該公司持續優化班組長公推公選機制,通過公推公選、任期測評、年終考評實現班組長“能上能下”。該公司制定了《班組長公推公選管理辦法》,職工通過競聘演講、筆試、實操考核參與競聘,競聘成功試用期一年。在此階段,該公司職能部門每季度對“準班組長”圍繞管理水平、安全素養、技術能力進行考評,期間不達標者直接取消班組長資格,年終綜合評審通過后予以“轉正”。開展班組長半年評審和年度綜合考核,考核不達標的班組長將被列為“試用”人選,使班組長管理“能上能下”。
該公司堅持“名師帶徒”人才培養機制。每年年初,人力資源部組織簽訂“名師帶徒”目標責任書,周期為一年,期間進行4次階段性考核和1次年度綜合評審。階段性考核中若徒弟成績一次不達標,扣除師傅800元授課費,連續兩次不達標則直接解除師徒協議;成績連續達標并通過年終綜合評審獎勵師傅3200元授課費。
產業工人有自己的工作室
在機電公司機電總廠道路兩邊的宣傳欄上,陜西省勞動模范李海清,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盛紅杰、郗衛平,陜西省首屆“三秦工匠杯”綜采維修電工二等獎獲得者姚文喜的宣傳欄格外醒目,創新精神、勞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讓人倍感振奮。
在技能大師工作室,負責人李海清認真地調試著設備。30余項發明專利證書和60多塊獎牌擺放得整整齊齊,這里是李海清團隊施展高超技藝和發揮奇思妙想的天地。
24年前,李海清來到黃陵礦業,成為一名機修鉗工。剛進車間,師傅總是強調檢修工作一定要高質量完成,不返修才是真本事。李海清“第一課”就確定了自身檢修規范:干任何事要做就做到不留瑕疵。
往后每次設備大修,大到設備檢修工藝,小到螺母尺寸,李海清都會關注每個細節,“較真苛刻”的態度成為他工作的“秘籍”,如今成為煤炭技能大師的他將自己的“秘籍”傳授給每一個年輕人。
近五年來,李海清技能大師工作室先后承辦100余期電鉗工培訓班,為礦井培養機電專業人才近300人,其中16人取得技師資格,62人取得高級工資格,3名職工榮獲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榮譽稱號,使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“搖籃”。(曹川 張輝)